对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农民来说,收获的季节在秋天,播种的季节在春天。这一点对绝大多数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人而言,算是真理。但对于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埋头苦读的广大学生而言,无论收获还是播种,最好的季节却都集中在夏天。一只手收取种类繁多的“合格证”、“成绩单”,另一只手则忙不叠地将它们整理汇拢再转而散发出去,以求得下一轮更辉煌的“收获”。
于是,就如同绝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那样,望向海那边的队伍中就多了不少年少纯真的目光,焦急的期盼。他们中的一部分最终可以品尝到胜利的喜悦,而另一部分却极可能难以置信地迎接。
当然,和成功一样,失败也有失败的理由,即使让人难以置信。一周前的周末,我终于见到了刚被划归到失败队伍中的小A,翻一翻小A的履历,就不难明白这次的失败对他而言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国内某知名大学的高才生,主攻已一与高科技相关的专业,并且被美国麻省著名学府收读博士班。一般而言,对于被麻省这样著名院校录取的学子,签证官总是礼遇有加,却没有想到,小A的面试竟然以失败告终。而签证官的理由也简单到了奇特的地步:英语太差。
堂堂名府学子,英语八级证书在手,可是却对付不了短短几分钟的面试。小A说,那是因为他当时太过紧张,不满情绪溢于言表。可是在我与小A几句英语交谈以后,我便发现签证官并非鸡蛋里面挑骨头,专程为难这位学子。小A的英语对答能力用马虎来形容实在是不算夸张。想必按照签证官的逻辑,连最基本的日常对话都应付的极其吃力,又怎么能适应专业性甚强的全英语授课?
更何况,正是因为小A的履历光鲜,签证官才认为让他回头费些时日多多练好英语有绝对的必要——求学并不难,求学的机会也还再能得到,可是如何能够最好的完成日后的学业才是关键。第一次的拒签实际上还包含了今后更大的可能性。
于是,就这样,我们回到了一个困绕着中国广大莘莘学子的关键问题上。证书不假,但关键还是实战能力。在关注手上越攒越厚的文凭PASS以外,我们是不是该留出足够的精力仔细思考它们的真正意义?这就如同生活本身,有思考很好,能思考出众多道理更好,可是再多的语言再多的分析也敌不过真真正正的生活本身。
到目前为止,有一条道理是可以响亮地拿来说的,那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往往取决于细节。因此别忘了,要学,更要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