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中国人的案件一多,许多结论会忍不住地盘踞脑中。比如,中国人一旦讲究起“实用性”,那远远不是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人可以比得过的,不仅毫无神秘感有时候连美感也是点滴不剩的。另外能用在大多数中国移民者身上的一句古话,普及面也相当广泛,那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如今,非但受到父母的敦促和授意,来以各种名目办理出国的孩子越来越多,更有大把移民者辛苦地办妥了自己的CASE,脸上却没有丝毫欣喜的表情,一转身,幽幽地跟进一句:我的VISA成功了,那我孩子的呢?
父母作为过来人,总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甚至脑袋上过上更高更好一层的生活,见识更多的事情,少走弯路,少受挫折。这本来是人之常情,非常可以理解,但问题是,一旦这样的思想成为了全民的集体意识了以后,就立刻显示出盲目甚至荒诞的色彩。
记忆里,许多小孩的父母,在跟我提起他们的子女时,都说得斩钉截铁,出国或者移民就是他们小孩子能走的最好的道路,也是他们愿意走的最好的道路,可是,谈话对象一旦发生了变化———从父母落实到了孩子身上,这些所谓的最好或者愿意就都碎成了泡沫。
“你想去国外吗?”
“想。”
“为什么?”
“因为爸爸(或者妈妈)说国外好,以后可以赚大钱。”
不是谈话者不是当事人,可能很难体会身为谈话者和当事人的感受,总之诸如此类的谈话一旦成规模出现,总让我感到些许悚然。在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恐怖的逻辑正在蔓延:出国=赚钱=幸福。这个用标准数学符号串联起的僵硬等式,其实已经在太多的孩子身上起到了作用,让他们在今后相当漫长的岁月里,把自己寻找幸福的道路变得无比狭窄而且艰难。
姑且先让我们抛开所谓“有钱就一定会幸福吗?”这样的选题,不作讨论,单只是“出国=赚钱”这一个项目,就古怪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另外,即使再假设:出国能让孩子受到更完善更优越的教育,那么作为父母又是从哪一点判断出,那就必然是能让自己的孩子“满意”或者“幸福”的事情呢?我们把一个生命创造出来,赋予他或者她微笑以及哭泣的能力,并不代表,我们就有权利去定夺在他即将度过的漫长岁月里,该为哪些事情微笑,又为哪些事情哭泣。
在我们武断地作出“最好”还是“最满意”的判断以前,先听一听曾经是我的一位“客人”在他未成年前的发言片段:“叔叔,我其实不想去……因为我舍不得同学……因为……我怕孤独。”
人,简单而又丰富,有的时候就和“幸福满足”这回事一样,好不好,还是该不该,别人终究无法代替“自己”去定夺,哪怕这个“别人”是骨肉亲情,适当交还一点选择权,或者把这个选择尽量地延迟到生命更成熟的时分来使用,也许会是件不错的事情。